5月22日11点30分,远程教学中心举行首期“跨文化对话”,特别邀请国际交流处的外籍教师Daniela做主讲嘉宾,分别来自国际交流处的张云老师、潘杰老师,语言文化学院的何昆仑老师,教育学院的叶彬恩老师做评议嘉宾,聚焦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享他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与感受。活动由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主持,来自国际交流处的10余名外籍教师和10余名中国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令大家感受到了国际大家庭的氛围!
首先,主讲嘉宾Deniela为大家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简要介绍。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多元文化。因此,有必要熟悉不同的行为和习俗,以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流技巧和能力。但是跨文化交流意味着什么呢?它是因国籍、年龄、工作方式、性别、民族、种族等而存在文化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它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尽管我们可以了解文化,以便更好地适应和适应他人的个人和文化偏好,但没有黄金法则可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此外,可以发展一些技能以提高跨文化沟通技巧,如适当的动机对所有交流都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因为它们可能非常具有挑战性。
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可能会令人困惑,但开放的心态是一项可以练习的技能。当别人的沟通方式与我们的文化不匹配时,人们自然会认为这些选择是 “错误的”。同样重要的是,具备跨文化能力需要觉察——觉察到我们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当处于觉察状态时,可以使用三种策略来提高跨文化交流,即被动观察、主动策略和自我觉察。
沟通,尤其是跨文化交流,可以比作舞蹈:一个人带头,另外一个人必须考虑并适应他/她的伙伴,双方都必须协调他们的动作。
(主讲嘉宾分享)
接下来,是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话。主持人李艳艳老师邀请四位评议嘉宾逐一分享:张云老师分享到:跨文化素养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或群体通过有效的沟通、理解和适应,实现和谐互动的综合能力。其核心要素包括:文化敏感性、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共情能力、保持多样性的前提下寻求共同点。我们首先承认不同文化展示的不同风景的美,跨文化素养就是指我们自身发展语言沟通和文化理解的能力,从而能够构建一座桥梁,既能够越过桥梁欣赏不同文化的美,同时也能保持不同文化的不同风景。
(四位评议嘉宾分享)
何昆仑老师以翻译课程中的项目对话案例为切入点,探讨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认知差异问题。当对话中出现"How fast is this plane?-150"的表述时,需要引导学生从说话者的国籍背景(英美国家)推断数字单位为英里/小时,而非中国人熟悉的公里制。作为译者,要主动承担文化中介的角色——将150英里转换为约240公里,使中文受众获得准确且符合认知习惯的信息。这一案例揭示了翻译工作的双重使命:既要忠实于源语内容,也要对目标文化保持敏感。尤其在涉及计量单位、习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时,机械直译可能导致信息耗损甚至误解。跨文化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思维方式的适配过程。当前全球化语境下,译者应培养"双文化视角",通过预判文化差异点,提前构建信息转换方案,这正是翻译教学中需要强化的核心能力。
潘杰老师分享到:作为英语教师,学习的内容本身涉及到跨文化相关的知识,比如本学期末一单元的话题是“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言语交际),我会鼓励同学们去搜索常见的肢体语言在不同文化中代表的含义,让他们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作为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老师,我会邀请我们的外教们组织开展各类英语相关的趣味活动,将跨文化的知识和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们的学习中。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成立的学生“校园文化大使”团队,会在周末带领我们的专业外教游上海、品上海,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提升这些学生的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果用一个词汇来描述跨文化的话,我更多想到的是“empathy”(共情),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尝试通过对方的视角去理解看待事物,那么由跨文化引起的误解和矛盾将会大大降低。总而言之,跨文化是一个长期的、实践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和别的文化的人交流、沟通、理解、包容,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和命运共同体。
叶彬恩老师分享到:我在亚利桑那生活期间与我的导师Dr. McAllister的研究团队一起合作进行了一项学术研究。但文化与语言的差异让我并不能理解导师希望我做的分析。记得有一次我靠着半听半猜揣测了导师的意图,做了一系列数据分析工作,并做了15分钟介绍。当我介绍完之后导师先是夸奖我做的很好,但随后又指出我的方向完全是错的。当时我非常惊讶于她对我的耐心。正是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可能没有什么捷径能帮助我们理解彼此。耐心才是必杀技。
最后,也为参加活动的嘉宾预留宝贵时间做交流。嘉宾们分享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前AI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限于语言的掌握,更是对文化背景、历史、价值观、沟通方式等多维度的理解与适应。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个体能够深入认识到自身文化的特点与局限性,同时具备尊重和学习其他文化的能力。本次跨文化对话活动不仅帮助教师们获得了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还培养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为学校未来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创设了活力、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 | 李艳艳 图 | 李艳艳 供稿 | 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