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午,来自艺术设计学院的新加坡研修团队与大家做分享,共探“设计驱动、技术赋能”的跨学科教学创新路径。8月底至9月初,艺术设计学院的5位教师参加了上海市教委组织的“设计与人工智能”专业教师海外研修。本次研修由副校长、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徐子卿带队,团队成员分别是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李娟、包臻俊,专业教师周亮、钟华勇。研修共12天,期间教师们深入课堂、参访校园、体验工坊,经历了一场关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跨学科融合的头脑风暴。活动采用圆桌论坛形式,吸引近50余人报名参加,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主持。
(副校长、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徐子卿做分享)
副校长、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徐子卿回顾了今年8月底至9月初,团队赴新加坡参加上海市教委组织的“设计与人工智能”海外研修计划的经历,指出此次研修不仅是一次专业学习,更是一场关于教育理念重构与教学方法创新的“头脑风暴”。并以《从“教”到“育”:新加坡高校“设计驱动”教育生态的启示》为题,从宏观理念与组织视角展开分享。徐子卿副校长指出,新加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了以“设计思维”为核心方法论的教育生态圈,通过企业化运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将育人目标与国家产业需求紧密耦合。结合天华学院实际,徐子卿副校长提出探索设立“智能设计”微专业、推动跨系部项目制课程等具体方向,为学科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李娟做分享)
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李娟老师以《如何引导一场跨学科工作坊:从“教”师到“导”师的角色转变》为主题,聚焦教学方法创新。李娟老师通过拆解工作坊的“五步法”流程,生动展示了“世界咖啡屋”“5Why分析法”等工具在跨学科协作中的实际应用。并强调,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流程设计与团队共创的引导者,并提议在下学期课程中试点迷你工作坊,邀请教师共同参与实践与优化。
(周亮老师做分享)
周亮老师以《技术“无缝”融合:FabLab如何为创意赋能》为题,从技术视角分享了新加坡FabLab(制造实验室)的实践模式。周老师结合团队在SUTD实验室中快速完成“智能互动桌”原型的经历,指出技术的价值在于“降低创新门槛”,并提出在艺术设计学院建立“智能设计与制造工坊”、完善开放预约制度等具体建议,推动技术资源从“配置”转向“活用”。
(钟华勇老师做分享)
钟华勇老师以《看不见的设计:智慧空间中的信息引导与用户体验》为题,重新定义了视觉传达在智能环境中的角色。钟老师提出,设计应从“造型”转向“服务”,视觉专业师生应成为跨学科项目中的“用户体验倡导者”。
徐子卿副校长在总结中指出,新加坡之行的意义不在于复制模板,而在于播下“思考的种子”与“改革的勇气”。希望此次分享为起点,加强协作、勇于尝试,共同推动天华学院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的深化发展!
接下来,学校教师发展活动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未来,教师工作部将持续且深入地开展此类高水平、国际化的研修与交流活动,将其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助力更多教师接触全球前沿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拓展学术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与协作能力。我们坚信,拥有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先进教育理念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和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核心驱动力!
供稿 | 人事处